外师造化 中得家传
( 本文发表于《当代广西》2014年第12期 )
卓素铭

时值盛夏,骄阳似火,画家黄忠耿竟不惧高温酷暑,与友人驱车赴肇庆、西樵、罗浑、丹霞、厦门、东山岛等粤闽名胜采风。途经家乡,带来了自己的一批新作,在市区一品堂举办个人作品研讨会,与家乡美术界故友新朋欢聚一堂,挥亳泼墨,交流切磋,共同研讨继承传统,弘扬潮汕美术之大计。他的这批新作引起美术界行家的高度评价和关注。

黄忠耿1945年生于广东揭阳,自幼学画,师承其父岭南派画家黄独峰,注重研究传统技法,并博采众长,形成自已秀丽抒情的风格,擅长花鸟画,有大量作品参加各种画展,在国内外一些大城市及日本、香港、澳门、新加坡、泰国等地展出,举办过多次个人画展。1999年曾应邀回梓举办作品展览,好评如潮。现为广西艺术学院成教学院副院长,广西老年大学教授,广西书画院院士。

 

欣赏忠耿近作,犹如品读一组清新隽永的好诗:千枝竞放的梅林中,群雀在引亢高歌;飘逸的绿藻间,热带鱼翩翩欲仙;雨中的幽禽静聆着荷塘秋曲;欢蹦乱跳的树蛙在雨林中鸣唱……忠耿笔下的幽禽鳞介,往往寥寥数笔便神情毕现;滇桂奇花异卉随意点染则带露含芳……我特别欣赏他的“金鱼浮莲图”:湿笔点垛而成的几株浮莲珠光露气,浓墨破出的根须垂翠欲滴,锦鳞在绿阴中自得悠然,作品笔墨极为简练而富合画意诗情。揭阳江河中泛滥成灾的水浮莲在忠耿笔下竟这般清新可爱!能在平凡的事物中发现美、提炼美是艺术家难能可贵的天职,画家黄忠耿就是如此地化“垃圾”为神奇!

 

牡丹是中国画家喜欢表现的题材,历代以来高手辈出,当今画坛中专攻牡丹的画家不计其数,但牡丹易写而难工,易俗而难雅,最终能登堂入室者能有几何?忠耿的父亲黄独峰正是驰誉艺坛的画牡丹高手,儿子若依样画牡丹而得几分姿色,群众也会求门若市,但忠耿并不喜欢顶着父亲的业绩光环而固步自封,他多次深入牡丹产地,观察写生,师法造化,积稿盈筐,力图画出自家风貌。从其近作的牡丹图中可以看出画家在构思技法上的不断创新尝试:《春酣》浓墨重彩,洋红胭脂组成的交响中闪亮着金黄的花蕊,周围衬以纯墨点垛的丛叶更显得深厚而古艳;《姚黄挺秀》一画先设色后勾勒,利用色墨在宣纸上的自然渗化而显得雍容华滋; 《黑牡丹》一画充分调动墨分五色的艺术效果,虚实相生干湿并用,勾勒与没骨法形成鲜明对比,浓墨映衬着的石绿花蕊折射出宝石般的光芒!重彩并不媚俗,水墨未必清高,画牡丹关键在于画家的全面修养和精湛技巧。忠耿的牡丹出自家门而独树一帜,堪称艺坛奇葩,这种不满已有成规而锐意创新的精神很可贵,须发扬!由此看来,其巨幅牡丹图能登上天安门城楼的大雅之堂绝非偶然。

 

文艺界很自然会将名画家的后代与前辈的艺术相比较。这对于“将门之后”来说亦喜亦忧!因大树之下既可乘凉又难生发,但对晚辈提出高标尺严要求毕竟是件好事。若将黄氏父子二代画家的艺术风格作个对比,我认为黄独峰笔墨雄强泼辣、才华横溢的磅礴大气自非晚辈所轻易能及,而忠耿清新典雅、俊逸挺秀的画风也自成一家。如果把中国画当作诗词欣赏,我认为前者是“乱石穿空,惊涛拍岸”的大手笔,后者有如“明月松间照,清泉石上流”的耐入寻味的好诗!又何必一比高下呢?况艺无止境,黄忠耿不正顶着酷暑艳阳不畏艰险继续在艺术的道路上攀登么?其前途未可限量。我们期待着他再次回归故里时,艺术又上新的台阶!

 

| 黄忠耿个人网站 |
© 黄忠耿国画艺术网站版权所有 2014
沪ICP备14043014号